0%

Cadvisor源码分析管理篇(三)

这一部分主要是对manager的相关组件进行分析,manager组件应该是整个cadvisor的核心功能,应该是诸多核心逻辑实现的部分,怎么注册信息,怎么提取数据,何时开始搜集数据,间隔时间怎样,何时停止等等,由于manager部分本身比较抽象,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,这里也是大概记录,好多细节也理解的不太好,只能一点一点修改了。

在manager.go文件中可以看到,manager是一个interface类型,里面定义了诸多方法,于是要看下,在main函数中调用start方法的是哪个manager,定位到/manager/manager.go文件中。大致浏览interface中定义的方法,可以发现,manage的主要功能就是负责一些具体的逻辑的操作,怎么样启动,怎么样开始搜集信息等等,之后再调用上面提到之前part2存储部分中提到的cache接口和storage接口来把数据存到合适的地方。

这一块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,一方面manager通过start启动,会开始搜集数据,另一方面,manager也会被注册到api逻辑的实现部分,因为并不是所有数据的都一次存好的,有些数据要等到真正发送api请求的时候,才会去搜集,进行真正的取数操作,相当于是动态进行的,这些动态取数的操作,在part4 中具体介绍api的时候再细分析。

首先从manager自身的角度看一下manager.start的实现。在cadvisor.go文件中,相关的有两个操作,一个manager.New操作,即生成一个新的containerManager组件,另一个是start,即启动manager,启动各种goroutine。

首先来看下manager.New都做了哪些事情:

manager.New

首先是检验该进程是否运行在容器中。

检验的方式是通过读取/proc/self/cgroup文件的某个子系统(这里是用cpu子系统)来获取容器id。/proc/self/cgroup文件的含义可以查看这里访问/proc/self和使用/proc/<本进程id>的效果是一样的,采用/proc/self会直接通过软链接的方式链接到当前进程所在的对应的目录下。可以参考

目前在本机上直接运行的时候,这一步似乎有些问题。比如在我的本机上,获得到如下的信息3:cpu:/user/1000.user/c3.session,这似乎与通常形式docker容器的名称不一样。其实这里的容器是广泛意义上的容器,并不仅仅局限于docker容器,只要是被cgroup文件系统所监控的目录,在cadvisor看来,都是一个“容器”,因此直接在宿主机上运行cadvisor的时候(比如在自己的虚拟机上)得到的selfcontianer的id就是这个/user/1000.user/c3.session。???

毕竟绝大部分还是基于docker容器的,之后docker客户端给本地的docker daemon发请求,得到docker的信息,dockerInfo,之后生成一个叫做context结构的实例,其中包括dockerRoot以及dockerInfo,获取这个context的目的是根据这个信息生成RealFsInfo结构的一个实例,RealFsInfo是对FsInfo interface 的实现,并且还包含partition和labels两个字段cd,具体流程如下:

关于chroot可以参考下相关的资料以及namespace in operation通过/proc/pid/mountinfo文件,可以查看到当前这个进程所在的mount namespace下所有的mount point,具体的文件中每个字段的信息,可以查看这里

通过对mountinfo文件进行解析之后,每一条信息都会生成一个info结构体,包含对应的那几个字段。对每一条进行解析,首先是检验是否为支持的文件系统(Fstype包含ext的,或者btrfs或者xfs的)在docker context的文件类型为devicemapper的时候,需要单独进行一些额外的操作。最后通过这些从mountinfo文件中提取出来的信息,生成partition map。存储到FsInfo中,并返回,这一块还是有些不理解,主要是对文件系统相关的这块还不是很理解,下面是本机上运行cadvisor,生成RealFsInfo的内容,可以参考下这个(莫非是说docker image所在的设备号??root那个是什么意思??):

1
2
3
4
&{partitions:map[/dev/disk/by-uuid/eb63c885-a9a8-4cc8-aad7-25357b10b3b3:
{mountpoint:/ major:8 minor:1 fsType: blockSize:0}] labels:map[root:/
dev/disk/by-uuid/eb63c885-a9a8-4cc8-aad7-25357b10b3b3 docker-images:/
dev/disk/by-uuid/eb63c885-a9a8-4cc8-aad7-25357b10b3b3]}

之后再回到New函数中,下面一步是判断容器是否存在于hostnamespace(主要判断/rootfs/proc是否存在) 最后根据之前的信息生成manager结构体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newManager := &manager{
containers: make(map[namespacedContainerName]*containerData),
quitChannels: make([]chan error, 0, 2),
memoryCache: memoryCache,
fsInfo: fsInfo,
cadvisorContainer: selfContainer,
inHostNamespace: inHostNamespace,
startupTime: time.Now(),
maxHousekeepingInterval: maxHousekeepingInterval,
allowDynamicHousekeeping: allowDynamicHousekeeping,
ignoreMetrics: ignoreMetricsSet,
containerWatchers: []watcher.ContainerWatcher{},
eventsChannel: eventsChannel,
collectorHttpClient: collectorHttpClient,
}

之后还要获得machine的信息(主要是查询各种文件)并且进行eventhandler(主要是封装了一些对event进行处理的操作,相当于是一个event manager)的注册,生成最后的manager返回。

关于FsInfo的几个问题还要再补充说明下。

manager的Start()方法

start方法就是启动一些一直要运行的go routine来用于实现各种监控操作。

首先是注册factory,facotory实质上是对容器的一些操作的方法的封装,具体可以看./cadvisor/container的package,其中有ContainerHandlerFactory以及ContainerHandler两个主要的接口,ContainerHandler主要是对容器的一些操作的实现,ContainerHandlerFactory是更上层的抽象,比如创建一个containerhandle或者判断当前的containerhandler可否使用。具体对这个两个接口的实现有方式也有两种,一个是在docker 文件夹下的实现,一个是在raw文件夹下的实现。

注册factory的操作就是调用docker.Register以及raw.Register方法将对应的Factory注册到所生成的manager实例中。之后根据参数判断是否启动cpuloadreader。(因为cpuload的值是不断变化的,而且变换速度很快,所以要单独设置一个loaderreader来不断地读取信息)

之后通过manager的watchForNewOoms方法,启动对于OOM的watch操作,这里主要是读取内核的日志文件,并进行解析,看是否捕获OOM信息。

后面的两个操作比较重要:createContainer("/")以及detectSubcontainers("/") 在manager中的具体操作如下,它们的功能主要就是注册cadvisor文件系统中名字为”/“的容器以及文件目录层次中的其它容器,稍后再具体分析这两个函数。

之后通过manager来watchNewContianer,即是watch cgroup的文件系统,如果其中有新的容器(目录)添加或者被删除,则需要动态地对内存中所存储的信息进行更新删除操作,保持存储的信息与实际的信息一致。

最后开启一个新的goroutine,其中主要执行的是一个定时器的操作,如果没有接收到quite信号,就继续执行detectSubcontainers(“/”)的操作,可以看到,具体的添加注册容器的操作应该都是在createContainer和detectSubcontainers中进行的,先看一下这一部分的结构图:

Alt text

详细分析下涉及到的主要的函数

*func (m manager) createContainer(containerName string)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创建containerHandler,主要是通过遍历factories,根据containerName看是否能该factories处理,如果可以处理,就调用对应factory的NewContainerHandler方法。

创建containerManager (拥有更上一层的方法的抽象) 实例 m,返回的是一个GenericCollectorManager的结构,里面有两个字段,一个是`[]*collectorData{}`数组,另外一个是下次开始搜集的时间。

创建newContainerData

通过containerHandler的GetCollectorConfig得到collectorConfigs(一个map)

通过containerManager的registerCollectors添加Collectors

Add colletors 这里还有点问题???

检验container是否存在(即之前提到的m.containers字段),不存在则把新生成containerData添加进来。

生成event对象,通过m的eventHandler把newEvent添加进来。

之后开启containerData对象的start方法。

前面已经列出了manager对象的主要结构,其中与这部分相关的是这几个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type manager struct {
containers map[namespacedContainerName]*containerData
containersLock sync.RWMutex
memoryCache *memory.InMemoryCache
fsInfo fs.FsInfo
machineInfo info.MachineInfo
quitChannels []chan error
cadvisorContainer string
inHostNamespace bool
eventHandler events.EventManager
startupTime time.Time
maxHousekeepingInterval time.Duration
allowDynamicHousekeeping bool
ignoreMetrics container.MetricSet
containerWatchers []watcher.ContainerWatcher
eventsChannel chan watcher.ContainerEvent
collectorHttpClient *http.Client
}

可以看到,对容器进行实际操作的应该是这个containerData结构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type containerData struct {
handler container.ContainerHandler
info containerInfo
memoryCache *memory.InMemoryCache
lock sync.Mutex
loadReader cpuload.CpuLoadReader
summaryReader *summary.StatsSummary
loadAvg float64 // smoothed load average seen so far.
housekeepingInterval time.Duration
maxHousekeepingInterval time.Duration
allowDynamicHousekeeping bool
lastUpdatedTime time.Time
lastErrorTime time.Time

// Decay value used for load average smoothing. Interval length of 10 seconds is used.
loadDecay float64

// Whether to log the usage of this container when it is updated.
logUsage bool

// Tells the container to stop.
stop chan bool

// Runs custom metric collectors.
collectorManager collector.CollectorManager
}

实际上这个containerData也是一个中间层,再详细看下一个主要的几个部分:

  • 具体对容器操作的实现通过container.ContainerHandler进行,通过其方法大致就可以了解,比如像是ListContainer,GetStats这些操作,这是一个接口,rawContainerHandler以及dockContainerHandler对其进行了实现。
  • containerInfo包含三部分:
1
2
3
4
5
type containerInfo struct {
info.ContainerReference
Subcontainers []info.ContainerReference
Spec info.ContainerSpec
}

以看到,这里也维护了一个containerCache?既然manager已经有了containerCache,这里为何还要维护 ?
注意看下创建containerData时候的newContainerData方法,可以发现其中的memoryCache *memory.InMemoryCache参数,这个是从manager那里传进去的,也就是说,对于manager的InMemoryCache进行实际操作的步骤是在containerData这一层完成的,所有新创建的containerData使用的是同一个manager中的InMemoryCache。

  • SummayReader是一个summary信息

  • CollectorManager可以注册collector组件,从collector中搜集信息。

EventManager主要是用于监控event信息,稍后再分析。

看到在createContainer的最后一步是执行containerData的Start方法,实际上是用一个goroutine来执行go c.housekeeping(),这个housekeeping的主要部分是一个for循环,主要执行以下操作:

确定housekeeping实际时间,通过select判断,如果接收到stop信号,释放相关用于监控的资源。否则执行housekeepingTick()这里主要的作用是updateStats(),最后执行的是memoryCache的AddStats操作,相关方法在前面存储的部分已经分析过,还有些细节信息,比如containerData实例中的相关信息的更新,就不再赘述,要注意的是,这里存放数据的实际位置是containerData中的memoryCache,containerData中的memoryCache与manager中的InMemoryCache的区别???。注意这里的RecentStats函数中的maxStats的选取这里取的是60个。

再回到之前的housekeeping方法,之后是判断在update的时候,相关信息是否要输出,通过lasthousekeepingtime返回下一次housekeeping的时间(allowDynamicHousekeeping以及HousekeepingInterval两个参数就在这里派上用场)。之后就检验时间是否达到下一次,要是没到,就sleep,否则就更新lasthousekeepingtime,重新开始下一次的循环。

注意一下handler的选择问题??

实际选择的时候,通过CanHandleAndAccept函数的返回值来判断,是否这个handler可以处理。

rawFactory的CanHandleAndAccept逻辑: 很直接了,如果dockeronly参数被设置为false,或者容器的name为”/“,则CanHandleAndAccept都会返回true。factory注册的顺序先是dockerfactory其次是rawfactory,在检测的时候是遍历factory,执行它们的CanHandleAndAccept方法,那个先返回true,就先把那个factory注册进去,所以以”/“命名的容器应该被rawfactory处理,后面的应该被dockerfactory处理。

dockerFactory的CanHandleAndAccept的逻辑: 检验名称是否match docker的id:

1
var dockerCgroupRegexp = regexp.MustCompile(`.+-([a-z0-9]{64})\.scope$`)`

如果不是则不能处理。 传入的container名称可能是/docker/<dockerid>的形式,之后将containername转化为dockername,就是取出后面一段的容器id。

之后通过dockerclient给docker daemon发请求,获取到这个容器的信息。

以上操作都成功,则认为这个容器可以被dockerFactory来处理。

*func (m manager) detectSubcontainers(containerName string) error

首先是执行getContainersDiff,这个操作会从manager存储的containers(一个map)字段中检测上一步中已经注册进去的containerName为”/“的containerData,之后通过其handler调用ListContainers方法,得到所有的container,之后添加新加入的container,以及移除已经不在list中的container。

通过前面的分析,清楚了createContainer(“/”),注册进来的容器实际操作的时候,使用的hadler是rawContainerFactory,看下其ListContainer的实现:首先是通过cgroup的绝对路径来查看出都有哪些容器,在递归遍历每个容器的子容器,之后把这些信息存储在map中,之后遍历map,生成info.ContainerReference数组,并返回。

存在其中的cgroups路径就像这样:

1
2
map[memory:/sys/fs/cgroup/memory cpuacct:/sys/fs/cgroup/cpuacct blkio:/
sys/fs/cgroup/blkio cpuset:/sys/fs/cgroup/cpuset cpu:/sys/fs/cgroup/cpu]

这个信息是在每次createContainer的时候,通过NewCongainerHandler函数生成的,这个信息是生成registry的时候通过cgroupSubsystems传递进来的。之后list的时候,完全是利用cgroup的层次结构的性质,如果某个容器存在,则对应的cgroups路径,比如:/sys/fs/cgroup/memory/docker/<容器id>就是一个目录,在实际实现的时候,在每个cgroups子系统下,也是只抓取目录,之后会按照cgroups树的结构往下拼,比如/docker/<容器id>,之后进行递归操作,这一块有一点技巧性,本质上是目录的遍历操作。

可以这样理解,每次ListContainer操作实际上就是把对应的cgroups整个文件系统遍历了一次,之后按照对应的路径,吧文件系统的叶子节点存到map中返回。

这里有个问题,不加筛选的把cgroups下面的内容都遍历了一遍?在ubuntu上,容器的相关信息被放在对应的/docker目录下,在其他系统,比如centos上,容器被放在对应的/system.slice目录下。很有可能其他的某些使用cgroups文件系统的进程和cadvisor需要监控的进程发生混淆?还是说只要是cadvisor下面的进程都是cadvisor的监控对象?

这应该就是所谓的rawContainerHandler,就是从cgroups的视角去看,把受到cgroups目录树结构控制的进程都看做是一个raw的container。

有了上面的分析,对getContainerDiff的操作就更容易理解了。首先是按照上面的操作将所有的cgroups受控进程信息取出来。读取manager中已经记录的container信息和实际从cgroups中获取到的容器信息,二者进行比较,得到新add进来的容器以及已经删除掉的容器,以containerRefference数组的形式分别返回,这个就是getContainerDiff的全部操作。

显而易见,getContainersDiff应该会被多次调用,因为经常会需要检测有哪些容器被新加入或者删除。

总结

可以看到manage部分都是围绕manager组件进行操作的,主要的逻辑就是先将root容器注册进去之后,之后以root容器为起点,进行detectsubcontainer的操作,更新删除容器信息。具体的存储在内存中的信息就是containerStates的结构。这也只是cadvisor能提供的所有信息中的一部分,之后定期进行housekeeping操作,更新容器的状态。

在入门篇中也提到,在生成containerManager的时候要把inMemoryCache对象传入进去,之后存储manager就会通过inMemoryCache来对存储相关的操作进行进一步的控制。更详细地说,是所用生成的containerData实例持有一个对inMemoryCache的指针,进行具体操作。